6月13日,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之一的广州,率先征求意见,全面取消限购与限价。
作为大湾区老大哥,日常被深圳按在地上摩擦的广州,终于等到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
而总部坐落在大湾区的超级巨头:中海地产,过去几年在深圳、东莞这些核心战场上的日子,同样可以说是走过完整周期,看遍世间百态。
政策加码、需求观望,企业在等待,也在博弈。
早在2024年,中海地产深莞公司就迎来了一次架构调整。这才过了不到一年半,随着广州取消限购限价的消息落地,市场的回暖信号正式拉开序幕,集团内部新一轮组织焕新升级与人事换防也陆续落地。
下面,艳姐就和大家一起盘点一下中海地产这一轮人事变动。也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一起交流观点与看法。
01
南北战线再布局
头部房企动真格
这波调整,涉及到集团营销条线、区域公司、重点城市,节奏清晰,变动也着实不少。
首先,集团营销条线迎来新接棒人。
集团营销总经理张韵乐正式离任,由苏州公司总经理杨智宇接棒。
图为:杨智宇
艳姐看来,这类岗位更替,往往外界讨论的重点在于“接班人”本身的背景。
但实际上,行业内部更关注的是两点:一是营销线是否将迎来策略微调,二是继任逻辑是否延续稳定。
对于集团来说,营销条线压根不仅是卖房子,更是产品、资金、资源三条线的联动中枢。市场下行压力没完全释放,现金流紧张、项目去化、利润兑现,全靠这条线兜底。
中海地产这两年明确加码一线城市,地王战略、高端产品双管齐下,深度押注北上深等核心市场。这样的打法,也让中海在2024年拿下北京、深圳、上海三城销冠,风头一度拉满。
但随之而来的,是地王项目的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去化压力步步紧逼,资源整合、成本控制、组织协同的要求也在同步提升。
本次履新的杨智宇,来自集团重点布局的城市苏州。
苏州产品结构复杂、客户分化明显,能在这种环境下稳定操盘、撑住节奏,本身也体现了扎实的项目管理能力。
更何况,杨智宇是“海之子”出身,此次直接提拔至集团,既是内部培养机制的延续,也体现出企业对一线实战经验的重视。
其次,区域公司层面,多地人事联动同步展开。
深莞公司原副总张言涛,调任福建公司主持全面工作。
此前,张言涛历任广州公司助理总、东莞公司总经理等多个核心岗位,对南方市场的打法和节奏相对熟悉。
过去两年,福建大概算得上是中海地产布局中最动荡的城市了。两年时间里换了两任城市总,厦门、福州、泉州,板块冷热分化明显,土地供应节奏和产品结构变化快,经营压力居高不下。
张言涛此行调任福建,算得上是直接高升,也是一场实战测试。大湾区的经验,能不能转化为福建市场的操作能力,值得拭目以待。
另一边,福建公司原总经理徐骁则调任成都公司,接棒总经理岗位。
图为:徐骁
艳姐觉得,这事儿则更值得琢磨一番。
作为曾经从北方一路南下的“孤勇者”,徐骁一路过关斩将,纵横南北方市场。而此次,他的主阵地又变成了成都。
一直以来,成都市场卷归卷,但市场活跃、风头正猛,甚至一度被很多地产人盛赞为“地产人的天堂”。
凭借卓越的前瞻力,中海地产进入成都已二十多年,是最早一批进入成都的外来房企之一。早年间,中海凭借「中海名城」「中海国际社区」等高端项目迅速打下口碑,收获一众铁杆粉丝,也让很多成都购房者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中海作品”的标准。
二十年过去,成都楼市早已今时不同往日。市场容量、客户结构、产品逻辑都在不断重塑,高端改善板块轮番上演,竞争格局也越发激烈。
近两年,中海地产在成都在建在售项目以刚需改善型产品为主,持续保持着稳健的市场参与度,同时,集团也在密切关注高端市场的窗口与节奏,快速适应着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
2024年,成都高端住宅市场热度水涨船高,800万以上项目成交榜单快速更新,头部房企之间的竞争也在持续加剧。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中海地产在成都仍然实现77亿元的销售业绩,保持了市场的稳定参与度,也持续输出着属于头部房企的top级影响力。
就在今年五月,中海地产董事长颜建国甚至亲临成都督战,走访项目、了解团队、调研市场,充分体现了集团对成都市场的高度重视。
此后,仅仅过去了一个月,中海地产成都市场便快速换帅,背后显然是希望尽快稳住步伐,提速节奏,拳拳期待跃然纸上。
毕竟,作为行业公认的“地产人的天堂”,成都一直是市场热度、客户关注、产品竞争的高地。
对任何一家想在全国格局中稳固位置的企业来说,这片市场都不容小觑。
同时,区域架构层面也有同步优化动作。
今年1月,北方区域内部,沈阳与大连公司正式合并,组建辽宁公司。山东区域方面,胶东公司与济南公司整合,形成新的协同单元。
从集团节奏来看,无论是营销条线的换帅,还是区域架构的调整,背后逻辑很清晰:用人上,向内部成熟梯队倾斜;组织上,向高效协同靠拢。
看来,中海地产,这次算是动真格了。
02
架构变动下
藏不住的焦虑感
这次人事与架构的调整,表面看是常规的岗位更替和区域整合,拆开来看,背后其实是集团针对当下市场节点和自身经营状态做出的阶段性动作。
营销条线,继续往一体化方向走。
杨智宇从苏州调任集团营销总,节奏不算突然。
过去两年,营销体系的管控逻辑一直在调整,从“稳住前端去化”到“压实项目利润”再到“资源统筹+快速反应”,方向逐步清晰。尤其在深圳、上海这种一线市场,中海地产依靠强项目、强产品打出了销售高点,背后靠的就是营销线的强执行。
这次让有项目操盘背景的一线管理者上位,明显是想把项目端、市场端、资金端的节奏拉得更紧。
营销条线要解决的,早就不只是传统的“卖房子”问题了。资源配置、产品策略、销售节奏,营销系统的统筹能力,才是这条线的核心考验。
区域架构层面,整合动作的节奏从未停止。
东北的沈阳、大连合并成辽宁公司,山东的胶东、济南归并,虽然不算轰动,但这类调整其实传递出集团对组织协同、效率管控的持续关注。
这些区域的市场容量、项目资源、团队配置,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协同空间,拆分运营反而容易带来资源分散、组织冗余。合并动作本质上,是用更集中的组织架构,提升整体反应速度和资源使用效率。
这种调整也侧面印证了一个现实:在资源压力、市场波动的背景下,区域层级的调整不仅仅是效率问题,更多是企业主观收缩战线、压实管理的结果。
而真正值得留意的,还是组织逻辑整体在悄悄变化。
近期,关于“取消部分区域管控层级”的讨论,在集团内部已经有所流露。
严格来说,这类调整未必会立刻落地,但风声本身就说明,企业正在重新审视区域、总部、项目端的管理权重和资源投放逻辑。
组织轻量化、层级扁平,背后是为了释放更多前端团队的自主性和市场反应空间,也是在压缩管理链条,降低内部成本。
但这类动作也意味着,管理责任、项目能力、团队状态,会被更直接地摊在每一线团队面前,过去那套“上面兜底、下面执行”的组织惯性,很可能会被打破。
说到底,这次人事与架构调整,不是单纯的人事变化,更多是中海地产在市场调整周期下,对自己组织体系、资源配置、管理逻辑的一次阶段性“重新摆盘”。
而这种摆盘,往往决定了企业接下来一两年的市场表现、项目落地、利润兑现,甚至决定了,哪些城市、哪些团队,有机会被重新放到台面上。
03
架构、战线、节奏
全部重启
中海地产这波调整,虽然外包装是“例行人事变动”,但真正关注这个行业的人都清楚,这里面的信号其实干货不少。
首先,组织优化这件事,中海地产的动作确实越来越快了。
营销线、区域公司、重点城市,几乎是一个不落全动了下手。东北合并、山东归拢、福建、成都换帅,集团这边节奏步步紧逼。
这也怪不得中海地产心急。说白了,市场现在这个状态,谁家组织架构还不捋顺,资源还不压实,后面基本不用指望有什么窗口期。迈向市场的第一步还没走稳,就先落了下风。
尤其是这两年,区域项目单打独斗的效果已经很有限,组织结构不跟着市场去收口整合,成本、效率、利润,迟早都要出问题。
中海地产这一波看似分散的人事动作,拆开了看,基本都围绕着“效率、协同、前线导向”这几个关键词在走,组织调整的路径算是延续性比较强的。
其次,内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中海始终坚持自己“倔强”的标准——
不管外界风言风语怎么说,调任的都是自己人。
营销线的杨智宇,福建的张言涛,成都的徐骁,统统是自己体系里熬出来的。这种“内部循环”,优点很明显:熟人局、体系稳定、传导快。
但这背后其实也藏着不小的问题。外部资源、外部经验、甚至产品端的外来冲击力,容易被天然过滤掉。
所以,地产行业总是有人吐槽中海“用人太保守”。但其实站在集团角度,眼下这个阶段,用稳定换风险控制,短期确实是相对稳妥的做法。
最后,发展节奏这件事,中海地产的意图也愈发清晰。
这两年,中海的打法很直接:
核心资源盯死一线,强项目、强产品堆高曝光度,二线、弱区,组织收口、节奏收紧。
成都、福建公司这些动作,虽然外界讨论很多,但如果结合集团整体战略脉络看,逻辑其实挺清晰。
一边收战线、压成本,另一边押资源、抢利润,短周期稳现金流,长周期拼组织战斗力。
看上去激进,实际上相比前两年,已经逐步趋于保守。
尤其现在传出“区域管控层级可能取消”的消息,别看只是传闻,真要落地,集团组织结构、权力下沉、项目打法,都会迎来一轮更大幅度的变动。
结语:
每一次人事与组织的调整,看着是岗位轮动,实则都是企业发展逻辑的自然延伸。
团队怎么搭建,组织怎么调整,节奏怎么控制,这些都只是过程。最后的结果,都会落到项目上、市场上、结果上,落到一个又一个真切存在的数字上。
接下来的时间,市场变化还在继续,组织调整的效果也还需要时间检验。
但可以确定的是,新一轮人事落定,团队重新排阵,集团的思路、节奏和方向,已经摆在了台面上。
当下的判断,未来的方向,市场自会给答案。
主编:张艳
责编:行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不为商业用途,如果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我们建立了“地产人言交流群”
配配查-配资怎么开户-股票配资在线-民间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