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余梅香的名字像颗定心丸。孩子们夜里突发高烧、咳喘不止时,找她看诊总让人心里踏实 —— 这位儿科中医有个特别的称呼,“小儿及时雨”。“余” 字谐音 “雨”,更因她总能及时缓解孩子的病痛,成了街坊邻里口口相传的信赖。
下午,诊室门被匆匆推开。两岁的童童烧得小脸通红,趴在妈妈肩头蔫蔫的,呼吸时胸口起伏得厉害。“在家量体温快 39 度了,吃了退烧药也没降多少,药店的人说您这儿还开着门。” 童童妈妈的声音带着哭腔,怀里的孩子哼唧着,小眉头皱成一团。
余梅香放下刚整理好的病历,快步走过去。她没先看温度计,而是用手背贴了贴童童的额头,又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后颈。“别慌,孩子是受了风寒,有点上呼吸道感染。” 她一边安抚家长,一边取来听诊器。听着童童肺部的声音,她又看了看孩子的舌苔:“还好没发展成肺炎,先把烧退下去,再清一清肺热。”
她开的药剂量不大,还特意嘱咐用梨水来煎:“这样药味淡点,孩子容易接受。” 又教童童妈妈用温水擦拭孩子的腋窝和腹股沟,“擦的时候动作轻点,别让孩子着凉。” 临走时,她还多叮嘱了句:“夜里要是烧还没退,随时给我打电话。”
展开剩余48%第二天一早,童童妈妈发来消息,说孩子后半夜烧就退了,早上还喝了点粥。这样的场景,在余梅香的诊室里很常见。有个四岁的小男孩,总爱挑食,个头比同龄孩子矮半头,稍微着凉就感冒。妈妈带他来看诊时,愁得直叹气:“换了好几种奶粉,还是不爱吃饭。”
余梅香拉着小男孩的手,问他喜欢吃什么。孩子小声说喜欢吃糖果,她笑着说:“那咱们让肚子变得有劲儿,才能吃更多糖果呀。” 她没开复杂的药方,只教家长做 “山药小米粥”,每天早上给孩子喝一碗,又教了套简单的捏脊手法,“每天晚上睡觉前捏一捏,能帮着孩子开胃。”
一个月后,小男孩的妈妈特意来道谢,说孩子现在能自己吃小半碗饭了,这阵子也没感冒。她手里拎着一袋自家做的小饼干:“孩子说要谢谢您,特意让我带来的。”
余梅香的诊桌抽屉里,总备着些动物形状的贴纸。遇到哭闹不肯配合的孩子,她就拿出贴纸哄一哄,趁孩子注意力转移时,快速完成问诊。“小孩子看病怕生,得顺着他们的性子来。” 她常说,儿科医生不光要懂医术,还得懂孩子的心思。
如今在广州科大中医医院的儿科诊室里,余梅香依旧每天耐心地接待着小患者。墙上贴着孩子们送来的画,有歪歪扭扭的小人,也有五颜六色的花朵。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诊桌上,那些小小的药包整齐地摆放着,像一个个等待兑现的健康约定。家长们说,有 “小儿及时雨” 在,孩子们生病时,心里就少了许多慌乱。
发布于:广东省配配查-配资怎么开户-股票配资在线-民间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